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6060字。

  芜湖一中等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1卷1~2题,4~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3题,7~14题,第Ⅱ卷18 ~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形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试卷综析】
  此次考试,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专题复习内容为依据,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题都是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第二段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是无从下手。第四大题的语言运用难度也不大。第五大题作文是材料作文,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难度。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但写的深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总之,本次的试卷题型稳定,难易适中,体现了《考试说明》的基本精神,照应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题文】M0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汉语“文化圈”
  ①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羞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如果人类光荣的祖先和复兴者是在这儿走出方舟,居住下来的话,那他很可能在这儿留下了世界上唯一普遍使用的语言。”
  ②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③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如今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④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⑤“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o较高的汉语水平,正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
  ⑥“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与经济突飞猛进相伴随,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人们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⑦“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也必然接受其文化的浸润。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古代囿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最爱中国的美食和宋词。
  (根据张桃《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改编)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共同体。
  B.汉语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外交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C.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高潮之后,汉语便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D.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因为较高的汉语水平,会在跨国公司职场竞争中成为胜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曲解文意; C. 原文是“日渐”不是“已经”。 D . 原文是“优势”不是“成为胜者”。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2.下面对汉语“出超”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
  B.海外兴起学汉语热潮,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C.中国提供了巨大商机,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D.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答非所问。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文中第③段说“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⑴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内在的共同价值。⑵占世界总人口的30%的中、日、韩以及海外华人,促进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3分)
  【思路点拨】代词“这”是一个近指代词,理解它指代的内容,应从前边的句子中去概括归纳。
  【题文】二、(33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
  岁甲子,帝大会于帖麦该川,议伐乃蛮。群臣以方春马瘦,宜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