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21490字。
广西桂林中学2015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仿写,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仿写的能力。
6.作文:本题对于求学的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但是也可以写自己及身边挑错的故事、对“一字师”“推敲”等进行改编。也可以思维扩张开去,悲叹面对挑错固执己见的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如何面对挑错。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 A. 缩小范围,技术崇拜不只是指“大型文艺晚会”,原文为“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B. 错在用“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随意替换原文的“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原文说“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嫁接后导致意思与原文不相符。C. “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与原文第④段意思相反;“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