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00字。含作文指导、例文赏析等。
徐汇二模作文题:
《汉书•艺文志》中有“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一语,大意是指: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对从没见过,或未能直接、间接经验过的事物,则常常予以否定。
对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⑴题目自拟;⑵全文不少于800字;⑶不要写成诗歌。
作文批卷情况反馈:
一、文体上:没有发现记叙类文,都写议论性文章。有篇议论性散文:《且放笙歌》;有一篇书信体:《给未来儿子的一封信》。
二、立意上:绝大多数习作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的习作较少,极少数不成文或字数不够,或抄写现代文部分内容(定为五类中)。
有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兼顾两者的立意:留其所习,纳所不见;有容乃大;新旧的碰撞
2.积极应对“不见”: 积极面对改变与未知;敢为人先;不做“套中人”; 破除思维定式;探所“不见”
3.宽容对待“不见”: 请宽容对待“不见”; 包容未知;
4.主动破除“所习”: 摆脱习惯的束缚;乐于尝试;走出无知山谷
附例文:
有容乃大(一类上)
犹记得房龙《宽容序言》中的无知山谷,人们安于山谷中平静却落后的生活,对于开拓者所言的那个从未目见知晓的谷外世界,予以了强烈的抗拒与否定。可见,无论是于《汉书》“安其所习,毁所不见”还是于《宽容序言》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对未曾目见和经历的则常常予以否定。
然,世界发展的根源在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若想寻求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接纳新生事物,有容才能成其大。
“安其所习,毁所不见”是生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便是对结果好坏的未知。历来,社会的变革都将会遭到保守派的层层阻隔,原因很简单,人们无法预见变革的后果,当现时的安稳与革新的未知安放于天秤两端,人们手中的砝码宁愿偏向虽有弊病的当下,也不愿投向未知的变革。但我们需要看到先秦时代,彻底的商鞅变法使曾经积贫积弱边陲小国蜕变为强秦;反观六国之变法,多在变法者死后就又回复了过去的轨道,不思新变,终为秦灭。其二是对权威和现时利益者的维护。爱迪生的直流发电曾为其带来巨大的财富与利益,因此在明知特斯拉交流电更为优异的情况下,仍对其进行强烈的打压与否定。而当如今交流电的普遍使用,爱迪生的自私与浅陋显露无遗。最后是人们惯性思维的(殆)怠惰,这份惰性让我们停止思考,将创新的思考转为对旧有的维护,如此对创新进步的伤害之大让人唏嘘不已。
不管是出于对未知的求称心理和对权威利益的奉行,还是人们所先具有的怠惰都将毫无疑问的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于未知的新事物,宽容接纳是上策,切莫用否定将真理的萌芽抑掐在初始阶段;然后要打破权威,不能因为旧有保守者们的维护和否定,我们自身就加以不经思考的否定;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未知的新生事物通过实践才能确实判断优劣。此外,社会需形成创新之风,摆脱惯性思维,求新求变。
有容乃大,“容”是火石能闪耀熠熠星光;“容”是大道能通向所罗门王的智慧之门,请容纳那些我们也许未曾经历之事物,让生活不再仅仅是熟悉的旧习,而是多元化,是发展与前进中的社会。
点评:本文从课例中引出论题,结合文题提出观点:有容才能成其大;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亮点,分析中肯有层次;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宽容接纳,打破权威,勇于实践,形成创新之风。先破后立,层次清晰有逻辑,表达顺畅,偶有别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类中)
龙应台曾说:“当公民社会不再依靠君权、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后,文化便是将公民联系起来的社会粘合剂。
多变的世界必将统摄多变的社会,进而繁衍出多变的文化。当新航路开辟前,我们也许还可以为各自国土文化的优越性而沾沾自喜,但当时代的潮流和种种客观因素将不同文化融汇到文化的风暴中心时,问题便产生了:在强有力的“冲击与挤压”下,各自的文化将如何蜕变找到新的出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