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70字。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三、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能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刘禹锡《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