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课件制作图文并茂,思路清晰,课文解读详尽,教案约27680字。
小蔡教书之长恨歌 宿城一中 蔡翔制作
【课文导入】寄彭民望①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③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化用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2015届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统一考试)
简要赏析本诗颈联“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答:颈联情景交融,描写秋风中木叶飘落的景象,营造清冷氛围,惊叹年华逝去,感慨人情冷暖、知己难得。
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4分)答:才能出众而不得志,生活清苦的形象。首联用王郎和冯谖的典故写彭的才华出众而志愿难酬。颔联借秋风夜雨营造凄冷氛围,暗示其凄凉处境。
【作品简介】
《长恨歌》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huáng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yù)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chén)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chuàngrán)。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体裁】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第一层:
【原文】汉皇重色思倾(qīng)国(2),御宇多年求不得(3)。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shí)。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5)。春寒赐浴华清池(6),温泉水滑洗凝脂(zhī)(7)。侍儿扶起娇无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