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50字。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教学实录)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