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80字。

对联欣赏讲座
天津中学 王津晶
讲座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及对联的基本知识。
2. 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 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安排:
一、 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地谈谈什么是对联?他们所见过的对联有哪些?
二、 对联基本知识:
㈠什么是对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㈡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㈢对联分类欣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三阳启泰 四化兴邦   九州日丽 四化春新  
百花齐放 万木争春    春回大地 日暖神州   
春临大地 喜到人间   梅香入梦 竹影横窗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天上明月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对联,用于表达热烈气氛。
并蒂新开幸福花  同心永结富裕果。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 寿联:老人过生日,晚辈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而作。
  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文移北斗成天象 日捧南山入寿杯
五十寿: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