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1110字。
亳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1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和”古文作“味”“鲧”,本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后被引申为不同事物相互兼容,代表事
物多样性的统一。用辨证的观点论“和”,即“和实生物”。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
故能产生新事物。就性命道德论“和”,即“太和”。万物各正性命,不相悖害,是谓太和。就宇
宙精神论“和”,即“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饱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体现出了一定的辨证
法思想,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差异性,追求异质
事物的和谐统一,所以“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
的融合精神。同时,“和”也根植于百姓的日常思维,和能生财、能聚力、能致祥、能旺家,是中
国百姓朴素的价值追求,体现出“和”的实用性特征。
③“扣”的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介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
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虽然曾一度出现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发展,但
目前的主流思想已经回归到保护与发展并重,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人类个
体的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人们愈发注重自我修养,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注重以科学的态度进
行人际关系的构建,这是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目前我们在着力构
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
已经从宏观指针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社区、乡村的建设与管理等。
④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不同的价
值观在碰撞,社会思想一定程度上出现波动,一些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失和”表现。比
如一些人视家庭责任为负担,家庭观念淡薄,亲情观念缺失,家庭不和谐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
谐。再如,现在的年轻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不少年轻人“独”的性格特征明显,他们过分强调自
我,高扬个性发展,而忽略他人感受和团体利益,甚至无法融入集体,大学生宿舍纠分屡屡发生
就是明显例证。还有,广场舞扰民等社会现象,也深刻反映出“和”的理念缺失;同时,随着世
界格局的不断调整,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的关系建构也导致“和”的观念受到挑战,这应该引起
警惕。
⑤“和”注重保持事物的差异性,谋求共存和双赢发展,因此“和谐世界”的理念被很多国
家所接受。我们应该进一步营造多元化交融发展的氛围,既留足社会发展空间,又要进行价值
观的有益引导。同时,要加强对于“人和”的引导,这需要以多元化、多层面的社会教育体系来
完成。
(摘自《半月谈》2014. 20)
1.下列表述不属于“和”的基本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兼容并达到平衡,产生新的事物。
B.万物不相违背冲突,承认事物的差异性,追求异质事物的融合统一。
C.喜怒哀乐之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生。
、D.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富有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 A.第①段阐释了“和”的文化根源及基本内涵。
B.第②段揭示了“和”在传统文化中包容性、差异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C.第③段解说了“和”的现代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D.第④一⑤段分析了现代社会“失和”的原因、表现并提出应对之策。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人类已经由征服自然回归到保护与发展并重,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和谐,重在以科学的态度构建人际关系,高扬个性发展。
C.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在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使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D.“和谐世界”的理念被很多国家所接受,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人和”的引导。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福敏,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以知县待铨。
时世宗在藩邸,高宗初就傅,命福敏侍读。及世宗即位,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三年,
迁吏部侍郎。出署浙江巡抚。四年,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复出署湖广总督。沔
阳、潜江等十州县水灾,疏请发常平仓谷治赈。谬冲花苗叛,福敏檄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