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240字。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5.1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监考教师分发的考生信息条形码是否正确;之后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和考生号,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栖息/奚落      窒息/桎梏     处所/惩处
  B. 卓越/笨拙      洁癖/偏僻     模具/模范
  C. 衔接/船舷      磐石/罄尽     弹丸之地/弹冠相庆
  D. 馥郁/赋闲      舟楫/编辑     不着边际/着手成春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昭示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十年如一日挖空心思 探寻中国教育新路。他不只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且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成为怀有“教育救国”梦想的众多知识分子中的翘楚,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A.昭示           B. 挖空心思             C. 不只          D. 翘楚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5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一文,该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B. “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的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C.《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把登记资料查询人限定在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复制、查询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登记资料。
  D. 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 ⑤④①⑥③②   B. ①③⑤④⑥②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②③⑤④①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