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60字。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中学备课纸(首页)
课 题 金黄的稻束 课 型 新授
授课
日期 授课
时数
1 总课
时数
教具
使用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教 学
重 点难 点 1.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2.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学 情
分 析 本首诗虽然较短,但其教育意义较大,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帮助。
板
书
设
计 金黄的稻束
第一部分:开头至“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句,作者由金黄的稻束联想到收获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第二部分:从“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句到文末,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教 学
后 记
第1页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中学备课纸(续页)
第2页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流派名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九位诗人合出了影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后来被称作“九叶诗人”。九叶诗派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这种艺术与政治的近缘性比他们的上代诗人来得更加深刻而浑然。他们努力在社会与自我、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寻求某种平衡,形成了一个思想与艺术上都极具张力的诗群。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思考与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一切。
2.“九叶诗人”: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围绕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却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群体。这些诗人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这批极具艺术个性的青年诗人在批判地继承、改造和吸纳当时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体系,倡导诗人应把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高度统一起来,既追求诗的社会使命意识,又保证诗的审美品质;他们强调感性与智性的互渗、表现的含蓄力、思想的机制深沉,以达到“现实、象征、玄学”的有机结合;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往往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注重诗味的含蓄蕴藉和意象的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