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6570字。答案扫描。
合肥一中2014-2015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 共6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所提倡的天道与人道的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1.下列对“多质性”一词含义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的存在是具有多种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B.社会对人有多种认同和选择需要。
C.自然与人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D.自主选择是人存在的最本质的特征。
2.从原文看,对人的“自由本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人具有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并创造自己的生活。
B.任何已有的文化和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C.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
D.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需要与自然自由和睦相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价值的主张。
B.文中以人的存在多质性和现代教育为例,辩证分析了我国传统教育无视人的主体地位的弊病。
C.现代教育要扬弃儒道模式,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D.现代教育的价值既要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又要构建认同和帮助个性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二、(3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