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00字。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
一、 知识积累和运用(15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熹微(   )  招徕(   )  jí(   )贯
2、.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2分)(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3、文学常识填空(4分)
(1)《吆喝》的作者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记者、翻译家。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2)《云南的歌会》的作者_________,现代_________、历史文物研究家。
4、中学生问路,得体的说法是(  )(2分)
A.喂!去长江路怎么走?
B.老头!我去长江路,怎么走?
C.阿姨,请问去长江路怎么走?
D.小孩,长江路在哪儿?
5、文学放飞(2分)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族,各民族的歌舞美妙动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写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或歌舞。(两个即可)


6、在下列文后的横线上写一句总结性的话,要能概括短文的主要含义。(2分)
   郭功甫经过杭州,带一首诗去请教苏东坡。见苏东坡后他自己先朗读一遍,慷慨激昂,抑扬顿挫,声音宏亮。郭读完后问苏东坡:“请看我这首诗能打几分?”苏答:“十分。”郭心中十分得意,又请苏再详细指出哪些地方最好。苏东坡捻须微笑说:“十分么,七分是读,三分是诗,加起来是十分啊!”
苏东坡对郭功甫诗作的评说,告诉我们                   
二、 阅读平台
文段:一:(12分)
阅读《云南的歌会》片断,回答问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闻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 在文段中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下面。(2分)

2. 在对歌的场面中作者对云南女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文段中运用了几种描写手法,表现出云南女子怎样的特点。(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