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简介背景: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公、白文公。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