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27550字。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查了高中学段所学的全部内容。成语、语病、名句等基础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套试卷有创新题如第17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不乏趣味。文言文阅读严格按照高考设题,符合高考命题趋向。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自然与环境”颇有现实意义,关注时下热点话题。文学类文本选了《除夕•甲鱼》,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散文,对学生是一次很好地熏陶。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马丁神父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的话”很有现实意义,学生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下笔。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对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作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思路点拨】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 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