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448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解析
  一、【语文卷•2015届重庆南开中学高三9月月考(201409)】M0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或是把皖南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衡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闪光点”的是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和苏州的建筑基本一致。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看似极“土”的房屋却极具稳固性和长久保存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脉络。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效果却优于现代的下水道技术。
  D.中国很多城市的一些衡道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考查“不属于作者”表达的内容,A项的“非常完美”,B项的“古建筑的脉络”,C项的“效果却优于”都属于闪光点,只有D项,是一般记述历史痕迹,错误。
  【思路点拨】在作答“不属于”这一类题时,一般情况,四个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有一项不属于题干要求的范围。考生要弄清所问的词语的表述范围,不能纠结于选项是否转述错误。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长期处于落后地位而迫切希望追赶上西方,又看不到自己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点,导致我们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过度追求“高楼林立”。
  B.古代社会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使得整个明代建筑的形式和规模体现出无城乡差别的特点。
  C.中国建筑文明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构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D.城市要具有竞争力,就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这在当代中国城市中,已然不可能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    解析:B项“整个”“规模”错,原文“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并没有提及整个和规模;C项原文区间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原文“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是在说明大众生活的根基性作用,不等于说它构成了中国建筑文明;D项“已然不可能”错,从全文来看,作者在倡导保护我国城市的传统文明,即差异性能力,进而,保护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思路点拨】作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习题,主要观察选项在转述作者观点时,是否转述准确。考生阅读对比是,一定要做到“字斟句酌”,逐字对照。命题者的命题方式一般有张冠李戴、信息时空错位、转述过于绝对、以点代面等等。考生熟练掌握,容易选出答案。
  7.根据原文,分析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解析:造成我国城市传统丢失的原因有: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这两点造成传统文化丢失,而在答本题时,纠正错误观点即可。而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倡导要保持个城市的文化差异性,可见这也是保护城市传统的一部分
  【思路点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首先要梳理好全文结构。一般而言,论述性文本一般涉及问题的起因,过程,结果,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提倡什么、否定什么,在这些追问中,很容易得出答案。
  二、【语文卷•2015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年级第一模拟考试(201409)】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