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330字。

  2015古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
  目录
  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
  2.林则徐《塞外杂咏》
  3.吴兆骞《帐外》
  4.江湜《山寺夜起》
  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6.黎箭《小园》
  7.袁枚《秋海棠》
  8.吴伟业《采石矶》
  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
  10.顾炎武《塞下曲》
  11.袁枚《纸鸢》
  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桑调元《五人墓》
  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
  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17.史夔《无锡望惠山》
  18.叶燮《客发笤溪》
  19.陈文述《夏日杂诗》
  20.张问陶《出栈》
  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
  22.袁枚《苔》
  23. 蒋士铨《湖上晚归》
  24.钱澄之《夜归》
  25.郑真《晚望》
  26.姚范《山行》
  27.史台懋《春阴》
  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
  29.王猷定《螺川早发》
  30.阮江《甬江夜泊》
  31.王士禛《真州绝句》
  32. 宋琬《狱中对月》
  33. 宋琬江上阻风
  34.厉鄂《晓至湖上》
  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
  36.袁枚《推窗》
  37.袁枚《赤壁》
  38.祁寯藻②《潜山道中》
  39.吴嘉纪《落叶》
  40.姚鼐《淮上有怀》
  42.郑板桥《小园》
  43.査慎行《晓过鸳湖》
  44.徐兰《出关》
  45.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46.赵执信《晓过灵石》
  47.赵执信《秋暮吟望》
  48.施闰章《舟中立秋》
  49.王士禛《符离吊颍川侯傅公》
  50.姚鼐《金陵晓发》
  51.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
  52.吴兆骞《帐夜》
  53.査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54.徐兰《出居庸关》
  55.周密《野步》与赵翼《野步》
  56.张之洞《登采石矶》
  57.吴伟业《登缥缈峰》
  59.吴伟业《遇旧友》
  6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61.释宗渭《横塘夜泊》
  62.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
  63.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玉簪》
  64. 陈三立《夜舟泊吴城》
  65.袁枚《马嵬》
  66.何绍基《山雨》  翁卷《山雨》
  67.宋荦(luò)《邯郸道上》
  6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69.吴伟业《送友人出塞》
  70.赵执信《萤火》
  71.朱彝尊《度大庾岭》
  72.张謇《屡出》
  73.吴伟业《梅村》
  74.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75.高鼎《村居》
  76.沈绍姬《寄家人》
  77.何绍基《素心兰》
  78.金圣叹《清明》
  79.袁枚《渡江大风》
  80.龚自珍《漫感》《己亥杂诗》
  81.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82.何绍基《山雨》
  83曹雪芹《对月寓怀》
  84.查慎行《独游南湖》
  85.郑燮《题画》
  8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87.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88.陈维崧《别紫云》
  89.王士禛《高邮雨泊》
  90.赵执信《归舟》
  91.姚鼐《出池州》
  92.陈文述《夏日杂诗》
  93.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
  94.蒋士铨《岁暮到家》
  95.郑燮《山中雪后》
  96.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三)》
  97.陈忱《叹燕》
  98.蒋士铨《岁暮到家》和《归信吟》
  99. 史台懋《春阴》
  100.翁格《暮春》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2.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3.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