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790字。

  望江县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 文 试 题
  出题人:金盛林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有进展,得靠一群专业读者来领导广大的普通读者。同时我认为,“附庸风雅”未必是件坏事。风雅而有人争相附庸,就算口是心非,也表示风雅当道,典型犹存,至少还有几分敬畏。一旦举国只听流行小调,而无人再为贝多芬侧耳,或者只会从连环画里去亲近古代的哲人,那就表示不但风雅沦丧,就连附庸的俗人也都散尽,公然“从俗”“还俗”去了。
  要维护风雅,主领风骚,就有赖一群精英的专业读者来认真读书,为普通读者带头示范。作家、学者、译者、编者、教师等等,正是专业的读者,要读好书,出好书,得靠他们。作家如果读得不认真就不能吸收前人或时人的精华;退一步说,如果他不细读自己的文稿就不能发现自己的缺失,加以改进。我甚至认为,作家所以不长进,是因为不认真读他人的作品,更因为不认真审视自己的作品,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所以无从认真比较。同样地,学者、译者、编者、教师等人,对于自己要论、要译、要编、要教的作品,如果没有读通,则其不通、或是半通不通,势必祸延普通读者。其中译者之为专业读者,意义尤为重大。译者对待自己要译的书,读法当然有异于学者或教师,但由译者读来,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能放松,应该是再彻底不过的了。我们可以说:读一本书最彻底的办法,就是翻译。
  原则上,译者必须是一位学者。但是他的目的不在分析一本书的来龙去脉、高下得失,为了要写论文或是书评。译者的目的是把一本书,不,一位作家,带到另一种语文里去。这一带,是出境也是入境,把整个人都带走了样,不是乔装易容,而是脱胎换骨。幸运的话,是变成了原来那位作家的子女,神气和举止立可指认,或者退一步,变成了他的侄女、外甥,虽非酷肖,却仍依稀。若是不幸呢,就连同乡、同宗都不像了,不然就是遗传了坏的基因,成为对母体的讽刺漫画。
  尽管如此,译者仍然是一种学者。他可以不落言筌,可以述而不作,却不能没有学问;不过他的学问已经化在他的译文里了。
  1.下列对“‘附庸风雅’未必是件坏事”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广大普通读者附庸专业读者,能够推动国家的文化进展。
  B.有人争相附庸风雅,说明风雅没有沦丧,人们还对风雅有所敬畏。
  C.假如大家只欣赏通俗作品,即意味着风雅已经沦丧,而附庸者也都散尽了。
  D.“附庸风雅”能够显示专业读者维护风雅、主领风骚的示范作用。
  2.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重点论述了“附庸风雅”未必是件坏事,从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有进展,得靠一群专业读者来领导广大的普通读者。
  B.第二段通过类比论证,进一步指出译者作为专业读者,其认真读书对于普通读者的重大意义。
  C.最后两段采用比喻论证,指出译者作为学者,其目的是通过翻译将一位作家从一种语文带到另一种语文里。
  D.文章采用递进结构,首先指出专业读者对于普通读者的领导作用,再着重论述译者认真读书对于普通读者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译者必须是一位学者。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维护风雅,主领风骚,只能依赖作家、学者、译者、编者、教师这些精英的专业读者。
  B.作家不仅要认真阅读前人或时人的作品,更应该认真阅读自己的作品,以提高自己。
  C.读一本书最彻底的办法,便是翻译,所以译者读书必定最彻底。
  D.译者译书,最好的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再现原作神貌,最坏的翻译则会变成对原作的讽刺。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