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0道题,约6380个字。

  嘉兴地区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0分
  1. 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汉字(4分)
  一声欸乃,江南古镇的夜色渐渐tuì(   )尽。有人推开木制的屋门,拎出一个闷了一夜的煤炉,从门口夹出几颗yǒu(   )黑的圆煤球,一股脑扔进了炉子里。隔壁的屋子也开了门,走出一个中年男人,看起来文zōuzōu(      )的,手里提着菜篮子。两人互相招呼,伴着fēi(    )红的漫天霞光,如此的热情。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富春江美景的感受。
  (2)最能体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___。”
  (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5)《水调歌头》中,作者感慨世事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名著回顾(4分)
  在《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跟随______船长,带着他的仆人________和一个捕鲸手,坐着__________号的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这艘潜艇是船长在大洋中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__________发电。
  4. 综合练习(4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
  (1) 除了清明,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请你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
  (2) 你知道关于清明的诗歌吗?请写出两句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桐乡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桐乡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桐乡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桐乡本地话,但那种老桐乡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桐乡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桐乡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桐乡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