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6届高考语文(语文版)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7份打包)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三)(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题题组训练(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题题组训练(含解析).doc
  (语文)2016届 《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语文版 )文言文阅读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题组训练(含解析).doc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讽朝廷         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答案 D
  解析 会:聚集,会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答案 B
  解析 原文所述事件为: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却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2)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竖立了碑。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
  ……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斐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吒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桀,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致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杀之,年五十二。(节选自《新唐书•刘文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倜傥有器略       器略:才能谋略
  B.寂未谓然  谓然:答应
  C.乃阴部署宾客  部署:布置,安排
  D.每论政多戾驳  戾驳:反驳
  答案 B
  解析 谓然:认为对,认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B.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C.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D.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
  文言断句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或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1.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 墨 子 怒 耕 柱 子 耕 柱 子 曰 我 无 愈 于 人 乎 子 墨 子 曰 我 将 上 大 行 驾 骥 与 牛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驱 骥 也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责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
  答案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哪一个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赶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2.树难去易
  夫 杨 横 树 之 即 生 倒 树 之 即 生 折 而 树 之 又 生 然 使 十 人 树 之 而 一 人 拔 之 则 毋 生 杨 矣 夫 以 十 人 之 众 树 易 生 之 物 而 不 胜 一 人 者 何 也 树 之 难 而 去 之 易 也。
  答案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参考译文
  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它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杨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
  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或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略有改动)
  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