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8张,文字约76910+18450字。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考纲展示]
考纲定位 考点分解 关键词
分
析
综
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审清题干要求、定位信息区域、圈画关键词语、归纳总结信息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中心意思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文体特征、表现手法
考纲定位 鉴
赏
评
价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评论性语句、概括性语句、典型事件、细节描写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社会价值、社会影响、主题思想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
考纲定位
探
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人生价值、时代精神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作品影响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质疑精神、科学合理
高考概况 1.题目形式:课标全国卷为4小题(1个多选题,3个简答题)。
2.考频分值:近年来课标全国卷一直考查传记,总分值25分,其中选择题5分,探究题8分,中间两题6分。
3.命题热点:文本记述的人物多为潜心钻研的学者,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情怀的重要人物或集体。
命题趋势 ①探究题仍将是命题的重点;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仍将是重中之重。
[真题试做]
(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
……
教师备选题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云淡风轻说废名
韩 晗
“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这是一代文宗周作人先生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周作人与此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感情甚笃的多年师生。虽然“额如螳螂”或许有点夸大,但“声音苍哑”却是事实。这位“貌奇古”的作家,就是废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短短的两句诗,让一个叫冯文炳的少年,有了“废名”这个听起来比较怪异的笔名。
作家似乎很多都是孤独的,废名也不例外。废名的孤独,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隐忧与暗伤。废名的孤独,一直是文学研究界的课题。毕竟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作家,应该都具备充满阳光的外相,譬如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
废名的内敛、孤独,似乎也应了他的文风,淡定、清爽,如竹林中的一缕甘泉、一片白云,飘然而过,除却轻风,不留半点痕迹。
自古英雄不恋家,仗剑独行走天涯,这仿佛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而废名却对家乡黄梅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谊,每每遇到人生抉择时,就主动回家休养,寻求出路。
最有名的一次,废名回到家乡时适逢抗战军兴,当时他在北京穷困潦倒,其师周作人在“伪北大”供职,主动致信邀请他来北大。废名不但不为所动,还只身跑回黄梅老家,在黄梅一所中学执教,借此糊口。
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与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废名在这份孤独中,自在坦然。
纵观废名的一生,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构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帮助好友冯至编辑创办“不谈国事”“不为无益之事”的《骆驼草》期刊,还是屡屡发起“聚餐会”或“沙龙”,他都积极买单付账,而不顾自己是否还有买米买菜的余钱。哪怕当年从北京大学被下放到吉林大学,他也无怨无悔,只要能摆下一张书桌,就是废名的逍遥世界。
废名笃信禅宗,这让他本身的孤独又增添了一份平淡,从他的师承关系上看,他的精神导师当是笃信佛教的周作人。周作人的苦雨斋也是废名的精神港湾,冬烘烛下参禅悟,扫雪烹茶读佛经,这是周作人最为欣赏的生活方式。深受周作人影响的废名,在生活方式上,也与周作人极其相似。
有人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因为废名本身是佛;我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废名知晓,他无法成佛,只好以平淡之心,远远观望。
恬淡返璞的废名,也有因佛而怒的时候。
发怒,是佛家一大忌讳,废名却易怒,这似乎也印证了废名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废名最著名的一次发怒,乃是因为另一位学者熊十力。两人对于佛经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一言不合,废名竟然冲上前去,与熊十力扭打起来,周围的学生都无法把他们扯开。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
废名先生的照片,我基本上都看过。他很少穿西装,经常穿一袭白衫,在瘦削的脸庞下,白得清澈透明。白色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汨罗江畔屈原的头巾、阮籍的玉佩、竹林中郑板桥的长衫、唐伯虎的扇面,还有李玉的一捧雪——都是清白如玉、透明如水的白。
废名也欣赏这种白,这种白,似乎也合了废名的性格。
一个优秀的作家,依靠的是精神的延续以及作品的流传。废名做到了这点。哪怕他的名字已被人遗忘。废名独特的田园诗风以及他洒脱恬淡的性格,像一个潜伏的灵魂一样,游弋在现代人与当代人的思绪之中,构成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
书评人车前子说,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
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许多作家似乎都是孤独的,废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孤独和内敛一如他淡定、清爽的文风。
B.周作人和废名是感情甚笃的师生,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
C.废名笃信禅宗,恬淡返璞,却也易怒,曾因对佛经的不同看法和另一位学者争执扭打,产生罅隙,直到多年后他们才恢复交往。
D.废名也许已被人遗忘,但他的诗风及性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依靠着作品的流传,他成为优秀的作家。
E.文章语言自然流利而充满诗意,形象地展示了废名人格、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对废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文中说“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D项,依靠的还有精神的延续。
【答案】 AE
2.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一般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一般会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本文结尾“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照应题目“云淡风轻说废名”,同时从总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