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170字。
内容属性视角下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类文本研读教学通道的探寻
吴辉平
在现代散文类文本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根据散文文本的表达方式,将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三大类,我们习惯于根据它们表达方式的特点,把解读的重点分别侧重于叙事散文的叙述性,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哲理散文的说理性进行品读欣赏。但在现代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常常产生一种杂糅的感觉。每一个散文文本,都有内容和表达两个层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在意表达层面,着力于表达层面的品读,而不怎么重视内容层面的品读。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没有进行多少解读,或对文本内容没有较为具体实在的感知、理解的背景下,我们老师就急匆匆地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表达方式的欣赏,这种“欣赏”成了缺乏基础依托的“纯技术性”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散文教学变成了一种较为“虚无”的“盲教”,学生的散文学习也变成了一种较为“虚无”的“盲学”。
令人纠结的是,现代散文类文本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中占篇目最多的一种文本,同样,各类语文考卷,特别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中,散文几乎没有缺席的时候,夸张一点说,语文学习几乎成了散文学习。可我们还是“一样地教着”,困惑、焦虑而又茫然着。于是,就变成了一种“杂糅”。我们的现代散文类文本研读教学,变得没有通道可循。
阅读教学的目标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文本研读的通道,进行一些文本研读通道探寻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并学会借助探寻出来的文本研读的通道,读懂一些文本,最终学会阅读。让学生的文本阅读有一些通道,是阅读教学一个较为现实的课题。
阅读教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文本阅读教学,有文本的表达内容学习和文本的表达方式学习两个层面,文本表达内容的学习是基础,文本表达方式的学习是发展。文本表达内容层面的解读,是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内涵的必要通道,走进文本的表达内容,是欣赏文本表达方式的前提,也是文本研读的前提。只有对文本表达内容准确、真切的感知、感受和感悟,才有可能实现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感受与欣赏。
大家知道,散文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文本,散文的作者把自己在人世间独到的发现,独到的认识,独到的感悟,通过散文文本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来自于作者对表达对象(叙述对象)的固有特征的真切的认识和把握。即此物(人事)之所以为此物(人事)的内涵特征的真切的认识和把握,是文本作者自己独到的“这一个”。散文作者的这种独到的发现和独到的表达,往往既有对叙述对象(具体事物)的针对性表达,又有对叙述对象(具体事物)概括性表达,揭示着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精义,一些精神的元典,一些永恒的命题。而作者的这种独到的发现,独到的认识,独到的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又有着具体的表达载体,这表达的载体,要么是具体的人物,要么是具体的事件,要么是具体的事物,这具体的“人物”、“事件”、“事物”就是散文类文本表达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的内容又有其一定的表达视角和一定的表达脉络。
那么,散文类文本的具体的表达内容,它的表达视角和表达脉络,是否是现代散文类文本研读教学通道的起点?以此探究点,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现代散文类文本的具体内容,表达视角和表达脉络为起点,探寻了一些研读教学的通道。
人物类散文——身份的视角与身份的元素
在人物类散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人物的身份特征和人物的身份元素具有一定表达指向——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化的行为表现倾向。因为人物的言行往往含有人物身份的基因,人物身份的特征元素。人物身份的特征元素,就是人物作为一个社会人所表现出的来身份的社会性特征:人物的社会处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