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家国情怀++课件+教案(打包6份)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 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必修1(31ppt).ppt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3课 狱中上母书课件 北师大必修1(37ppt).ppt
北师大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课 《诗二首》教案.doc
高中语文 2《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课件(13ppt).ppt
高中语文《狱中上母书》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艾ài青;
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 jīnù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wēn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làn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紫嫣红: chà zǐ yān hóng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附文)
一泻千里:( yí xiè qiān lǐ ) 泻:水往下直流。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同“一泻万里”。 (附文)
三、 课文朗读:
我爱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低缓、沉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
四、 课文导语: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五、 常识(分发)
……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 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 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 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课 型
自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A、割让史:
1842年: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1898年: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归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边读边思考:
(一)切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
总:基本立场 三个问题
1.主权问题 不平等条约有效论
分: 2.繁荣问题 英国管辖繁荣论
3.波动问题 香港灾难论
总:中方建议 达成协议
……
《狱中上母书》教案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即今松口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创作诗文辞赋)。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1、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小段,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文笔干净简洁,语气干脆肯定,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再现了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第二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作者满怀酸痛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据《明史》记载,1645年6月,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吴志葵的水军为骨干,联络各处义军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