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  课件+教案+训练(打包11份)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葡萄的精灵课件 北师大必修1(37ppt).ppt
《呐喊自序》随堂训练.doc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再别康桥》  同步训练.doc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7课《呐喊》自序课件 北师大必修1(32ppt).ppt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 项脊轩志课件 北师大必修1(50ppt).ppt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 再别康桥课件 北师大必修1(35ppt).ppt
高中语文《呐喊自序》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葡萄的精灵》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

  《呐喊自序》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丝缕(lǚ )       奚落(xī)      柜台(guì )      排斥(chì)
  B.幼稚(zhì)      慰藉(jiè)       喝彩(hè )       愤懑(mèn)
  C.振臂(bì)       慷慨(kǎi)      槐树(huái )      悬揣(chuǎn)
  D.门缝(fèng)     不惮(dàn)      呐喊(nà )       蒲扇(pú)
  解析:悬揣(chuǎ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曲笔      肄业      驱除      高不可攀
  B.对峙      嘱托      侥幸      不暇顾及
  C.慰藉      大抵      敷衍      天崩地坼
  D.怯懦      幼稚      付印      慷概激昂
  解析:慷概激昂—慷慨激昂。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括号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鲁迅作品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即使看来纯属个人生活回忆,也总能给人以深刻的       。
  (2)当读书人手不辞卷、目之于字时,书就将自己      的知识、信念、情感传输给读者。
  (3)鲁迅先生收在《呐喊》与《彷徨》中的作品,涉及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       所在。
  A.启示  蕴含   症结        B.启示   蕴藏   关键
  C.启发  蕴藏   症结        D.启发   蕴含   关键
  解析:“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 ”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 “蕴含”的意思是包含;“蕴藏”的意思是积蓄而未显露或未发掘。“症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答案:A
  4.下面一段话,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可想而知了,        到今天还能蒙着小说的名,        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        如何总不能说不是一件侥幸的事。
  A.然而      假如      无论               B.虽然
  ……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项脊轩(xuān)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墙垣(huàn)
  B.万籁有声(lài)   偃仰啸歌(yǎn)    珊珊(shān)   婢(bì)
  C.先妣(bǐ)        余泣(lǐ)         大类(lèi)    迨(dài)
  D.阖门(kè)        象笏(hù)         扃牖(jiōnɡ yǒu)不自禁(jīn)
  提示:A.“垣”应读“yuán”;C.“泣”应读“qì”;D.“阖”应读“hé”。
  答案:B
  2.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冥然兀坐珊珊可爱万籁有声瞻顾遗物
  B.稍为修葺偃仰笑歌庭阶寂寂桂影斑驳
  C.垣墙周庭常号自禁凭几学书尘泥渗漉
  D.明月半墙室始洞然卧病无疗大类女郎
  提示:B项“笑”改为“啸”,C项“常”改为“长”,D项“疗”改为“聊”。
  答案:A
  3.对下列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写了修葺后的阳光充盈之美。)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出了一种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
  C.“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只问寒问暖,祖母却关心自己的前途。)
  D.庭有枇杷树(枇杷树,在作者心中是妻之精魂的化身。)
  提示:C.这种对比是错误的,母亲、祖母都关心我的生活和前途。
  答案:C
  4.对下列句中文言知识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慢慢的,又如,“稍稍宾客其父”)
  B.客逾庖而宴(表顺承关系)
  C.执此以朝(表修饰关系)
  D.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提示:A.“稍”,略微,简单。
  答案:A
  5.填写课文名句。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2)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3)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6.翻译下列语句。
  ……
  再别康桥   同步训练
  (60分钟 80分)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
  《呐喊自序》 教案3
  鲁  迅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 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系?
  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 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词语注释: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P149注③
  小康: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P148注⑤
  随喜: 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P150注②
  久违: 好久没见。P150注③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名: 占有。P151注③
  曲笔: 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P154注③
  愤懑: 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
  ……
  《葡萄的精灵》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葡萄是新疆的特产,新疆人最爱喝葡萄酒,“葡萄酒是葡萄的女儿”。
  2、1963年一场政治风暴把王蒙划分为“右派”,他被被流放我国西部边陲伊犁河谷的边缘,作为被改造对象,他落脚在伊宁县巴彦岱乡一户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在十年浩劫期间,他的名字和作品被遣责、被谩骂。但王蒙在经历了一系列遭遇之后,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有些朋友不理解他怎么可能在那种生活条件下在新疆一口气生活了16年,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他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啊,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16年,从29岁到45岁,他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却被他这样调侃式的一带而过,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我想,他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一定和这里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随王蒙一起走进《葡萄的精灵》,认识认识这片葱郁的土地上的人们,感受浓郁的新疆地域风情——
  二、初步感知:快速阅读(8分钟)
  1、用三至五个词或短语提取课文的关键主题词以体现你的对课文的理解。
  穆敏老爹  自酿葡萄酒  请乡邻饮酒  葡萄酒的精灵——维吾尔族的精灵
  2、读后,让你印象最深的最打动你的一幕场景或一段话是              ,为什么?
  3、你读不懂的地方是                ?
  三、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再读课文,合作探讨,明确把握人物形象。
  1、为什么“我”一开始觉得酒是盐酸,可后来这酒就有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是什么导致的这一变化?
  ……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 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