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170字。

  天水一中2015届高考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使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1.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C.“善”具体表现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2.《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3.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C.复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