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550个字。

  张抗抗作品阅读训练
  张抗抗,1950年生。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1963年考入杭州市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沙之聚
  张抗抗
  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晴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浑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唯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如此棱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逝去的书信
  张抗抗
  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避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隐秘而鬼祟,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充满敌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
  那个冬天的小兴安岭,大雪封山,进山伐木的连队和农场断了联系,一连两个月,信件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帐篷门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们踩得邦硬,林中只有飞舞的雪花但没有哪怕一只信封的踪影,寂静和寂寞让人透不过气,每个人都狂躁不安,快被逼得发疯。暴风雪的夜晚,我们在微弱的烛光下疯狂地写信,写给我们想得起来的任何人。一只只用米粒黏的厚信封,在炕席下被压成薄片,一只只薄片积成了厚厚一摞,硌得人腰疼。我们共同守望着冰雪,却没有邮递员来把那些信接走。有个宁波女知青是个独生女,她和父母有约,每日互有一信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