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扬州慢 》课件+教案+学案+训练(打包6份)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_学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35ppt)课件.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教案_.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精品课件 (49ppt).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同步练习及答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音频素材(mp3).mp3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扬州慢 》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doc
《扬州慢》学案
教师寄语: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3、用典
预习案一、学习必备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初 霁 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àng然 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 解鞍少驻 荠麦 都在空城 豆kòu
……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
……
14 扬州慢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 )(6分)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B.怆然(chuàng) 豆蔻(kòu)
荠麦(jì) 弥望(m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俊赏(shǎng)
芍药(sháo) 黍离(sù)
解析 D项“黍”应读shǔ。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豆蔻词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里指杜牧写诗的技巧和才情。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解析 B项度:创作。
答案 B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 D项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 D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6分)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
……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扬州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二、语言运用
5.(2011年高考广东卷)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