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5道题,约5930个字。
2015年扬州市“竹西杯”语言规范运用大赛试题
九年级卷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请将答案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四组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述事。
B.哪里是山,哪里是树,哪里是房屋,他终于分辨出来了。
C.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D.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病故,你都没回家,说明你把耿耿于怀的勘探事业当作高于一切的事情了。
B.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这场大火。
C.这处旅游圣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老教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驻足端详,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音乐比智慧和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人的性格、思想、精神对于音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B.人的思想变化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因此要发现人的思想变化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育者特别用心。
C.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整理、搜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和视频。
D.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4.下列短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个朋友B.三个报社的记者和编辑
C.照顾孩子的妈妈D.我们学校的几位老师
5.下面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正因如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诠释论证D.对比论证
6.下列关于散文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散文中的“我”,大多是作者本人。
B.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生活的一人一景均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C.散文对于语言要求较高,均需要华丽耀眼的辞藻,这样方可展现艺术的魅力。
D.散文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
7.下列选项中关于线索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一文中,“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我”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我”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B.《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C.《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以《山海经》里的故事为线索,写出了阿长和她讲的故事对我产生的影响。
D.《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8.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
A.人物情节环境B.人物线索环境C.线索情节情感D.人物情感情节
9.对下面一段描写的分析最贴切的一项是(▲)
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A.这一段文字属于社会环境描写,着重写了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B.这一段文字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写了山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山民的别于其他人的特点作了铺垫。
C.这一段文字既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
D.这一段文字着重写了山民的衣着、行为,以及山村的沉寂,无不表现出当时这个农村的落后、闭塞。
10.对下面四句话中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捕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此句为语言描写。)
B.先生又来了一个“嗤”,捻着稀微的短髭说道:“不要说到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共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此句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带我去兜风?当然愿意!”小男孩儿惊喜万分,脸上布满灿烂的光芒。(此句为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D.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桅杆。(此句为动作描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