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17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6月号第9辑
整理:fcs2002
1. “收买儿童一律追刑责”的立法启示
2. 以公开透明倒逼福利彩票的公益角色回归
3. 征求公众意见再限行,体现权力谦抑
4. 方崔互诉案判决重申了法治常识
5. 工资指导线的“零意义”比原地踏步更可怕
6. 食品“黑名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7. 定制课程护创业注解“因材施教”
8. “皇家一号”的规范管理值得取精去粕
9. 教条化执行“本人到场”是制度性冷血
10. 不可忽视女生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基因
11.依据平均工资“涨社保”值得商榷
12. 打击野鸡大学,功夫更在榜单外
13. 干部“能上能下”需治庸问责
14. 亟需构筑一道保卫长城的“新长城”
15. 想做“暴力女”背后的“沉默大多数”
16. 呵护“彩虹桥”下的纯粹与感动
1. “收买儿童一律追刑责”的立法启示
朱昌俊
对于拐卖儿童犯罪,刑法拟采用“收买即入罪”原则,只要有收买被拐卖儿童的行为,就将追究刑责。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再审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拐卖儿童罪作出了上述调整。(6月25日《新京报》)
围绕拐卖儿童罪,上周发生了一起风波,某网站的营销策划“拐卖儿童一律判死,收买被拐儿童判无期”,经微信、微博等传播途径发酵,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引发热议。联系到这一层舆论“铺垫”,此次刑法修正案对于拐卖儿童罪作出的调整,难免引致相关性联想。
针对“收买被拐儿童一律追究刑责”是刷屏后修改的吗这一疑问,相关方面予以了否定,并称追究被拐儿童买主刑责,其实一直是司法修改动向。事实上,仅从常识判断,刑法修订兹体事大,不可能因为坊间的讨论就作出即时性的回应。但透过这一略显巧合的事件,其中所展露出的立法与民意的互动思考,却是耐人寻味的。
鉴于当前儿童拐卖案件高发的严峻现实,在打击拐卖行为的同时,对收买被拐卖儿童作出更严厉的惩戒,有着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并在舆论和学界中亦早达成共识。此次刑法修订终将“收买儿童一律追刑责”加以确定,有力回应了这一共识。不过,从此前“拐卖儿童一律判死”的高涨呼声来看,这一立法修订的进程,本可更具效率。
“一律死刑”的声音表达或不够理性,其反映出的强化打拐力度,完善相关法律的民意期待,却足够真实。虽然事件的缘起有商业策划的影子,但几乎“一点即燃”的舆论反应,说明与之相关的民意诉求已经进入临界点,亟需决策部门和立法机构予以理性回应。换言之,这一表面看来不具备公共理性的舆论表达,在一个公共决策与民意互动更高效的社会,或不至于发生。
司法行动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不盲从于民意,这是现代司法正义得以保障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在另一面,司法如何体现其对现实的关照性,又必然离不开与民意的互动。如何平衡好这两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公信与正义的实现程度。从“一律死刑”事件来看,至少说明我们的司法与民意互动,还并未处在一个最优的“节拍”上。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舆论的发声更充分,但也更复杂,立法在征求民意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必要的审慎,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新的立法考量。这是此轮风波所给出的一个重要的立法启示。
此外,有观点由此提出朴素的正义离真正的法治有多远的问题,同样发人深省。“一律死刑”的呼吁可以说是民众某种朴素正义观的直接表达,它与真正的法治所存在的隔阂与冲突,相信只要理性分析就不难看出。但也要看到,朴素正义观虽然与真正的法治格格不入,但其作为一种坚实的存在,却不能被无视。最关键的仍需要立法与司法行动作出适时的积极引导,对之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与“融化”,方能培育出一种现代性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这次刑法修订,就应当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
当然,这起事件中,刑法修订对拐卖儿童罪条款的完善,与此前各方的呼吁实现了合拍,让更多人对打击拐卖儿童的非法行为充满了期待。但也要警惕由此可能凸显的一种立法万能主义倾向。一是防止把各种社会复杂议题都推向立法来解决。二是,警惕出现舆论的呼吁一降温,法律的的修订一完成,对于案情的关注力与执行力就下降的消极现象。也就是说,无论舆论冷热,司法执行都应该保持必要的稳定性。这应该是司法审慎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就打击儿童拐卖的非法行为来说,刑法的完善,不过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治理阶段,“打拐”依然任重道远。
2. 以公开透明倒逼福利彩票的公益角色回归
高亚洲
如同一次久违的重逢,福利彩票审计结果终于在6月25日得以公布。这场涉及18个省,228个省市级彩票销售机构、以及4965个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的大规模审计,有一个让人既兴奋又尴尬的认定——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对彩票行业资金状况的大规模审计。
一个不得不提及的背景是,这场始于去年11月份的大规模审计,其实最初只是“临时追加的项目”,不过,这个在内部人士看来“颇有深意”的审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