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70字。
散文阅读
复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命题特点、考查形式、考查重点。
2.能够读懂散文:整体感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归纳主旨。
3.把握常考题型,学会规范组织答案,不遗漏要点。
4.加强训练,练中参悟、巩固、提高。
考势观察
命题特点
1.选材方向:重要作家、温情题材、抒情议论散文。
其一,关注重要作家。重要作家如老舍、林斤澜、王安忆、迟子建、贾平凹、陆文夫、毕淑敏、张承志、洛夫、冯骥才、梁衡、韩少功、熊召政等,其散文、小说更值得重点关注。
其二,关注温情题材。一般而言,对生活敏锐思考的散文最值得关注。选材上,各地试卷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方向,关注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三,关注抒情议论散文。毋庸置疑,散文的阅读考查仍是体裁选择上的重点。但是,散文有写人,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更多的还是议论、抒情。2012山东卷考查的就是此类散文。
2.重结构、重描写、重句子。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2年试题可以看出,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文章组织结构主要指标题的含意,开头部分的作用(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结尾的作用(最后一段,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某个重要词语),过渡句,情节、波澜的设置等。
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景物,小说中则多表现为人物、场景、细节等。主要词句主要指那些文章主旨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句子,理解其含意,筛选其包含的信息、赏析其蕴藏的意蕴是常见考查点。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从词语出发,体会文意。
3.体验答题的方向性、规范性、准确性。
阅读理解水平高的学生做题不一定得高分,这几乎和写作水平高的学生高考作文不一定得高分一样,因为高考的考查和阅卷有着它的特殊要求。在阅读理解上,这要求就是“三性”:方向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方向性主要指审题,这一点通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试题。但是,这常常成为高考拉分的重点。要审好题、把握好答题方向,可以在读题时问问自己:它要考我什么?
规范性主要指具体答题的规范,这个规范主要是“有问必答,依次作答;先总后分,分点表述”。这从一些做得好的参考答案上也看得出来。
准确性是答题的最后追求,理解力争到位,不多写不着边际的答案。为了增加“准确性”,可以利用“多点短句,紧扣主题”的原则。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与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如下规定: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作品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主要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写人作品中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形”和“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思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表现手法是散文的表现形式。这里所谓的“主要表现手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