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80字。
《灯下漫笔》知识能力学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漫笔,即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内容较为广泛。如科学随笔,可以介绍科学知识或日常知识,小到花鸟虫鱼,大到星际太空;如生活随笔,写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还可以抒发人生哲理,小论社会问题。总之包罗万象。
随笔,因其“随意”,可长可短,甚至几十字;可放可收,自由灵活。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只求言之有物,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漫笔,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二、写作背景
《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4月5日,分两次发表在《莽原》第二期和第五期上。与鲁迅先生在此之前发表的《春末闲谈》并称姊妹篇,是鲁迅“社会批评”“文明批评”杂文的精品。
1925年的旧中国是一个无比黑暗的社会,帝国主义大肆入侵和掠夺,北洋军阀垂死挣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光明和富强,中国的封建势力依然极端顽固,只是造就了一批新的“封建统治者”。这使对革命抱有很大希望、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的鲁迅先生非常失望和痛苦,他曾愤言至极:“我觉得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局,变成它们的奴隶了”(《华盖集 忽然想到(三)》)。另外,与这种政治氛围相应对,文化界掀起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封建买办文人以保存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为借口,大肆宣扬“尊孔读经”“昌明国粹”。一些曾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扫荡过的封建文化沉渣泛起。而且它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把目光盯在青年人身上。《京报》的所谓“青年必读书”,就是诱使青年踱进研究室研究“国故”,妄图消磨青年的斗志,使他们离开激烈的现实斗争。这些现象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强烈的责任感促使鲁迅先生要揭露统治者的阴险用心,引导青年们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针锋相对地提出“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的观点。同时,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使他意识到,清除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才是要务,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人们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
三、文章分析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阅读第一部分,找出作者在记写钞票兑换现银事件中,描写人们及作者自己心理变化的句子,分析与此相应的时局特点,说说怎样由此联想到“另一思想”?
心理变化的语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