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个字。
十四春
朱自清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培养朗诵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3.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春的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链接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背景链接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合作•探究•展示】
一、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