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80+1400字。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资料准备】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直愤愤不得志。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溶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或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或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此。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
  ……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抽读,齐读,分组读等。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 “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