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0个字。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
课题:《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标与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诵读文言诗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两篇短文均为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深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
3.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上学期学习文章文,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文言词汇。
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及古汉语词典理解部分重点字词的意思,基本弄清楚文章大意。
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
1.分析“共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寓意;
2.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本文的寓意;
(二)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1.分析“共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寓意;
2.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本文的寓意;
(三)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1.正确的朗读课文;
2.熟练地翻译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河”“触”“绝”等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理解、积累拓展、讨论提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评价】
依据教学目标,以“当堂检测”为主要形式,设计教学评价,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与媒体】
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指导性与非指导性互补策略”。
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教师补充说明: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