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明确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3、把握诗歌鉴赏的步骤过程。 4、抓住诗歌鉴赏的核心:意象、情感、手法、语言。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课前导读】
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3、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 “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 ”
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