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260字。
红楼梦章回整理
第一回
一、关于《红楼梦》(第一回):
曹雪芹为了避免统治阶级的猜忌,故意模糊了《红楼梦》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舆邦国,用浪漫主义(神话)的躯壳来包装其现实主义的内容,使得小说的前五回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假托“石兄”为作者,并引其言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
二、书名的演变(第一回):
自“石兄” 撰《石头记》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因与“石兄”对话,并“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由)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回目,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据说原书整理抄出的只有80回。清乾隆56年(1791)由程伟元、高鄂搜集增补后40回,活字排印,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至此《红楼梦》名始定。
演变脉络:
“石兄”《石头记》→“空空道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风月宝鉴》→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程伟元、高鄂《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红楼梦》
三、关于贾宝玉(第一回) :
在小说中,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一块顽石,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该石灵性已通,因“无才补天”,日夜在峰下悲号惭愧。偶值一僧一道路过此地,顽石听二人述说红尘荣华富贵之事,凡心已炽,被僧人点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携往“昌明隆盛之都,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幻形入世”,“携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段故事。宝玉诞生时“衔玉而生”,即是后来挂在他颈上的“通灵宝玉”。二者两位一体,密不可分。
1.简述《红楼梦》“木石前盟”故事。
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点明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缘分。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3、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的说法。
第二回
1、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