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1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一.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八.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二.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六.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七.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三.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四.doc
[名师指津]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之五.doc

  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1
  世界环保教父斯特朗
  【人物简介】
  莫里斯•斯特朗,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1972年至今曾8次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筹办联合国第一届"地球峰会",参与制订了著名的《地球宪章》,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创始人及首任署长,跨越于经济、环保、政府、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被授予了54个荣誉博士学位,是中国环保意识的启蒙,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工作者”, 中国环保领域的“白求恩”,“世界环保教父”等称号。 他在经济、政府及国际组织领域有着三十多年的高层管理经验。与其姑姑、著名的进步作家安娜一样,莫里斯•斯特朗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今定居北京。
  【人物事略】
  1、亲近和谐   绿色自然 
  斯特朗是真正的“地球工作者”。他还到北极,与爱斯基摩人住在一起,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生活。没有柴火,只有野生动物可以吃,住在雪房子里。但是人们仍然很幸福,能够生存下去。为什么呢?斯特朗向世人揭示了他探求的奥秘,“因为自然虽然可以毁掉他们,但是他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确实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能蔑视它,不能破坏它,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与它和平相处,用切实可行的方式相处。” 斯特朗先生一生都在为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工作着,他亲近自然,聆听自然脉搏的他说:“我用毕生的经历改变人们的环境意识,但是现在我致力于寻找解决问跳动,与自然和谐相处。 
  速用句评   幸福可以跟物质无关,可以来自于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速用话题   和谐   亲近自然   绿色生活  感受幸福 
  2、享受童年  绿色梦想
  莫里斯•斯特朗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橡树湖畔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里。斯特朗先生说:“我们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还要担负起特殊的责任,因为我们对自然进程的干涉比地球上曾经出现的任何物种要多得多。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坦白地说我经常逃学,跑到大自然里去玩。由此我对环境产生了兴趣。”家乡优美的环境和童年时光的是贫困的生活,让他萌生了三个童年梦想。这三个梦想分别是帮助穷人摆脱贫困、贴近自然和维护和平。后来他一生都致力于这三个
  ……
  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3
  新航路的开辟
  【事件概述】
  15世纪开始,欧洲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热点细节】
  1、《马可•波罗行纪》的出现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他先后到中亚、印度和中国等地经商。元世祖时在中国朝廷做官,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回国后,他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威尼斯战败,马可•波罗被捕下狱,在狱中他口述了在东方的见闻,由比萨作家罗斯蒂生记录整理成《马可•波罗行纪》。该书对印度、南洋和中国的财富作了夸张描述,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上层分子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速用句评:对生活充满兴趣,带着梦想出发,便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更能创造人生的精彩。
  速用方向:放飞梦想  憧憬人生  勇于尝试  体验激情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行纪》,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1492年8月3日,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1492年10月12日,他们到达海地,在那里建立据点,并用
  ……
  素材事略及运用示例5
  笑对世界黄苗子
  【人物简介】
  黄苗子1913年生于广东中山一个书香世家,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他小名叫猫仔,去掉偏旁就成了苗子。他8岁习书法,12岁从名师邓尔雅先生学书。1932年,黄苗子抱着一腔抗日热情来到上海,刚来时没饭吃,只能拉黄包车,跟他一起拉黄包车的还有华君武。黄苗子一生当过编辑,画过漫画,研究过美术史,办过报纸杂志,195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黄苗子先被打成右派,后又成为批判对象,改革开放后,黄苗子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等。晚年的黄苗子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作品展,多次捐献作品、藏品和奖金给社会,2011年12月19日,获得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事略】
  1、黄苗子受鼓舞漫画终生
  黄苗子模仿比亚兹莱创作了一幅黑白画:《魔》。画面右上方是颗巨大、狰狞的魔鬼头颅,在烈焰中似笑非笑;走笔夸张、怪诞,颇有海派风骨。比亚兹莱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一位天才而短命的黑白装饰画家,很受苗子和黄般若的喜爱;而他们最早接触到比亚兹莱的作品,也是在上海出版的刊物上。很快,漫画《魔》在中学绘画比赛中受到好评,并被送去参加了展览。黄般若给《魔》拍了照片,黄苗子忐忑不安地将照片寄给了《上海漫画》编辑部。不久,上海方面来了封信,打开一看,署名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叶浅予。信中是些鼓励的话,并且告诉苗子,《魔》已经被《上海漫画》采用。此后有几个星期,每当想起叶浅予的署名来信,以及那封信所蕴含的肯定与鼓舞,十六岁的苗子总是激动得夜不成寐;从此绘制漫画成了他坚持一生的功课。
  速用句评:一次模仿展示了自己的才情,一次尝试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一次鼓励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漫画家。
  速用方向:尝试、鼓励、模仿、成才等
  2、黄苗子临指责淡定处置
  2009年春天,一篇关于告密者的长文引起了巨大风浪。是谁出卖了知心朋友聂绀弩?一时间,矛头指向了风烛残年的黄苗子。落井下石者有之,不明就里者有之,奋起反击者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人云亦云,仿佛发现了惊天大秘密一般,原本艰涩辛酸的故事被当作娱乐八卦那样,四处扩散着,谣言与非议逐渐包围着黄苗子,越来越紧,越来越难。 斯时,97岁的黄苗子仍然卧病医院之中。一位探病者的漏嘴,黄苗子一下子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奇怪的是,老人既没有激动,也没有愤怒,更不打算参与其中,甚至多次告诫身边的亲人,不许他们去打名誉官司。理由有二:第一,该文作者是黄苗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