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320字。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
  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
  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
  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
  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
  时。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威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
  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
  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
  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被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
  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
  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
  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
  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
  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窟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
  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
  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
  传承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
  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
  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
  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
  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
  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
  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