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3370字。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用2B铅笔把1—6题答案,13—15题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用黑色签字笔把其余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更用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境界。
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已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对“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作为古代文论主体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影响着古人用一种特殊气性修养去处事和审物。
B.“闲”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指人的气性修养,还影响着古人作品的体调与风格。
C.“闲”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D.对“闲”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2.下列对儒、道两家为“闲”提供直接精神资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B.儒家的隐居以求志,道家的修德以就闲,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内里却有共通的气息相勾连,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
C.道家尤其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所以论道过程中常言及“闲”字,他们否定世俗功利而遵从个性自由。
D.无论是“慎独”还是“见独”,儒道两家都不重外部形迹,而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孔子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体现的正是“闲”的处身方式。
B.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都可从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中获得乐趣。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道家不但常用“闲”来指称人的闲暇,更用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这种心闲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