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27080字。试卷结构与2015年新课标一卷相同,该试卷有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卡。

  海丰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2015. 9. 1
  出题:郭春红  审核:高三语文教研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至不一定要靠固写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待命”,遂就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便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便有合用的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便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曲须由知性划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路程。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
  l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写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C. 有些“谣”“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D. “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待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解析】 D,范围扩大化,“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在原文中是“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诗,有了古体的乐府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C. 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D. 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
  【解析】C,“现代诗将发展成”在原文中为“现代诗可能发展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有固写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划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针一刺度日难”用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短诗。。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解析】B,概念划分错误,“节奏、行节”不属于材料,而是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云浮中学2016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仍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