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课时,约4300字。
《荷塘月色》教案
02中文(2)班  范昊  60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在夏日夜晚朦胧月色的映衬下,欣赏满池荷花的经历呢?对于荷花,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关于荷花的优美诗句,例如,杨万里的名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的《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描写同一事物,诗人却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可见王国维先生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多么的合乎情理,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在描摹客观事物时一般都会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 阅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三、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颇不平静” 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