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2780字。
南阳市2015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 文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
《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
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
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
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
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
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
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所谓“群一;
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闻
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
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一的内容
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
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
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
的见解一脉相承.
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
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
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
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
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制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
“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
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
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
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
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观群怨”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一,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B.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的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
会作用,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C.“观”既指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也指对赋诗者品性和
志向的观察。
D.山水诗和爱情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排斥,是因为它们虽然体现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
点和规律,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群居相切磋”,孔子主张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
促进成员间的协和融洽,使人们和谐相处。
B.诗言志,人们情感郁结,对社会政治不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有所触情有所感,都
可藉诗歌加以表达抒发,以浇胸中块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
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
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
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
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