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言之有“理”
第4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doc
第1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
第1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
第2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doc
第2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ppt
第3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doc
第3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ppt
第4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ppt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人文掌故
虚词与对称
虚词在对联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对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对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联句尾处无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来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名句有约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素材积累
玄奘取经
玄奘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1
……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人文掌故
地名巧对
从前,湖南长沙有个考生上京应试,恰巧主考官也是长沙人。主考官问考生住在哪里?考生回答:“东牌楼”。主考官便以地名为联曰:“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片楼,楼前走马。”考生答曰:“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兴隆。”主考官一时大喜,遂录取了他。此联构思巧妙,出得好,对得也好,句句都是长沙街道的名称。
►名句有约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4.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素材积累
列宁的读书故事
列宁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专心读书的列宁毫
……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人文掌故
东西对南北
从前,有个读书人,能诗能文,尤其爱好对联,不但喜写对联,也喜欢和人联句,以此为赏心乐事。一天晚上,满天乌云,一片漆黑,他独自一人坐在家里,觉得寂寞,无聊,便想作副对联,他忽然触景生情,得了句上联,满心欢喜,便自言自语地念道:“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他把上联刚念完,只听得一声门响,隔壁一个穷秀才应声走进屋里,对他说:“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读书人说:“你是我的好邻居,借点东西有何难!不过你须先对个对子,对上了要啥给啥。”于是,便把他的上联念给秀才,要求立即对句。秀才回答说:“我不是已经对过了吗?”读书人莫名其妙。秀才又说:“我刚进门说的那句话,不正好是下联么!”读书人一想,点头称道,赞赏不已。
►名句有约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2.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3.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4.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
1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素材积累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
……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人文掌故
“为何不吃肉呢?”
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饱食终日、非常蠢笨的皇帝。他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甚至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都一无所知。有一天早朝,晋惠帝询问大臣们可有大事来奏,如没有就要退朝了。有个大臣出班奏道:“启奏陛下,目前江南大旱,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已经饿死很多人,请求陛下下诏赈济。”晋惠帝听了十分纳闷,问:“没有粮食,为何不吃肉呢?”群臣听了,大吃一惊,你看我,我看你,都摇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选自“企博网”)
►名句有约
1.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白求恩)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题墨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6.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素材积累
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越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