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80+2930+470字。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 “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
……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的汇解和“其”的一般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号码,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王安石拒谄的故事
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