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课件+检测)r(7份打包)
│ 单元概述.doc
├─红楼梦评论(节选)
│ 红楼梦评论(节选).doc
│ 红楼梦评论(节选).ppt
├─10 《人间词话》十则
│ 10 《人间词话》十则.doc
│ 10 《人间词话》十则.ppt
└─人境庐诗草自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doc
人境庐诗草自序.ppt
人文心声 萌之于清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我国的人文思潮出现在清代。清代的思想文化,多继承明末的思想遗产,丰富绚丽,流派众多,人才辈出,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许多杰出学者(明末思想家)。他们经历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入关的变乱时代,身受亡国破家之难,认识到明王朝的腐败和封建理学的虚伪空疏,以犀利的笔锋、奔放的热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宣扬经世务实的思想,治学严谨,勇于创新,阐发了深刻而新颖的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开创了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新思潮、新学风。
清代晚期,随着新经济、新阶级的出现以及国外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的知识界也发生急剧的变化。鸦片战争
……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0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一、注音
澹澹________ 憔悴________
蓦然________ 阑珊________
胸襟________ 矫揉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格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物格而后知至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是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楼梦〉评论》对后世红学研究影响甚大。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隐含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
课文节选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作为“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借鉴了叔本华的哲学及悲剧学说,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
一、注音
餍________ 缧绁________ 悚然________
战慄________ 福祉________ 婉慝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著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其最著之一例也 仆诚以著此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晚清“诗界革命”的领袖。其著作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等。
《人境庐诗草》分11卷,收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1902)写的648首诗歌。“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言,文中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一、注音
遽废________ 糟粕________
戛戛________ 跻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诚诚戛戛乎其难 诚如是 臣诚知不知徐公美 诚能得樊将军首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