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2190字。

  哈三中2015—2016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
  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非虚构”之辨
  丁晓平
  “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是西方提出来的。在美国,它也只是从广义上说,一切以
  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
  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文学”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
  可以成为定义的概念。有人认为,“非虚构文学”与中国学界惯常认为的“纪实文学”
  有着类同属性,也有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
  立的写作行为,这一写作行为不应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其实这种观点有
  失偏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中国“纪实文学”的创作在本质上是没有或失去独立性的。
  其实,“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体裁,从概念上来说,它是一种从作品题材、
  内容和创作技巧上来区分的文学形态,它既可以理解为文学的创作方法手段,也可以理
  解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类型或文学样式。
  从逻辑上来说,与“非虚构”相对应的只能是“虚构”,它们之间不会有第三者的
  关系。如果一定要把“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文学体裁只有两种,即“虚
  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
  从现代汉语词性上来说,“虚构”既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有时
  还可以作为动词。同样,“非虚构”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动词。如果把“非
  虚构”作为形容词的话,它就属于形容词附类的属性词,那么“非虚构”的“非”,可
  以进行两种解释:一是“异乎寻常的、特殊的”之意,二是“不”“不属于”之意。如
  果把“非虚构”作为名词的话,它就有点类似于“非金属”“非晶体”“非卖品”的意
  思。作为一个概念,“非虚构”中的“虚构”是形容词;但作为创作方法,“非虚构”
  中的“虚构”则是名词。同理,“非虚构文学”中的“非虚构”,作为一个概念,它就
  是形容词,是一个定语;而作为创作方法,它则是名词。由此可见,“非虚构文学”应
  该是一个名词,因为它说明的是文学写作的内容、题材或创作方式。
  再来分析一下“非虚构”中的“非”字。“非”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九种
  解释。而在“非虚构”一词中,它的合理解释应该是:“属于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
  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虚构”和“非”这两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2页共8 页
  个词语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非虚构文学”中有没有“虚构”?“非
  虚构”就等于“真实”吗?
  显然,就像文学写作从来就没有绝对真实一样,“非虚构文学”从来就离不开“虚
  构”。也就是说,“非虚构”绝对不等于“真实”。“非虚构文学”中的“非”在“虚
  构”的面前,它的含义含糊不确定,它的态度“骑墙”且模棱两可,完全没有“不”的
  完全否定的意义,而处于否定与不否定之间。因此,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其实是一
  种微观写作,是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写作,即某些评论家强调的“独立性”。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或者模式是可以存在的,它对鼓励作家打破文学
  创作理论、体裁、题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限制,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是,从文学体裁上来说,“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只是一种创作形态、
  类型;从文学创作方法上来讲,恰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所形容的那样,无技巧不
  是没有技巧,而是打破传统陈规,吸收一切文学技巧,并灵活地为我所用,“非虚构文
  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它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作家所
  需要的一种自由的、独立性的表达。
  (选自2014 年10 月27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个“舶来品”,这一概念是由西方提出来
  的,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定义的概念。
  B. 从概念上来说,“非虚构文学”是一种从作品题材、内容和创作技巧上来区分的
  文学形态,从文学体裁上说,它只是一种创作形态、类型。
  C. 从逻辑上来说,“非虚构文学”可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这样就可以把文学体裁
  分为有两种,即“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
  D. 有人认为“非虚构文学”与中国的“纪实文学”有本质区别,而区别主要在于前
  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这种人的看法有失偏
  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词性看,“非虚构文学”或者“非虚构写作”应该是一个名词,所以它说明了文
  学写作的内容、题材或创作方式。
  B.《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非虚构”中的“非”字的解释是“属于前缀,用在一些
  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这种解释过于简单了。
  C. 文学写作从来没有绝对真实的,因此,“非虚构文学”也同样没有绝对真实的,
  也从来就离不开“虚构”。也就是说,“非虚构”绝对不等于“真实”。
  D.“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打破传统陈规,吸收一切文学技巧,并灵活地为我所用的
  写作模式,对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具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其实是一种微观写作,是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写作,即
  某些评论家强调的“独立性”。
  B. 如果把“非虚构文学”作为名词,那么就有点类似于“非金属”“非晶体”的意
  思,那么其中的“非”字可以理解为“不”“不属于”之意。
  C. 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或者模式,“非虚构文学”可以鼓励作家打破文学创作理论、
  体裁、题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限制。
  D. 通过“非虚构文学”,文学写作可以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达
  到作家所需要的一种自由的、独立性的表达。
  高三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第3页共8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
  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
  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
  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
  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
  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乱废。昌邑
  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