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800字。
实验中学2006届高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1-4页,第II卷5-10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第I卷为客观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第II卷为主观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答题纸及作文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即(jí)使 溘然(kè) 嬗(shàn)变 以儆(jǐnɡ)效尤
B.斡(wò)旋 毗(pí)邻 角(jué)逐 鳞次栉(zhì)比
C.潜(qián)力 通缉(jī) 嗔(chēn)怪 自怨自艾(yì)
D.符(fú)合 丧(sànɡ)钟 弹劾(hé) 提纲挈(qiè)领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缥缈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近 根深蒂固
C.融资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大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 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②《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③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 大肆 以致 B. 违反 大事 以至
C.违犯 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 以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5~7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6.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7.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