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6版高考语文(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课件+配套文档:问题诊断,借题突破第7章 写作训练:选“点”突破,练出实效(8份)
第七章 学案18对“二元”(或“多元”)关系辩证思考,寻求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与创.docx
第七章 学案18对“二元”(或“多元”)关系辩证思考,寻求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与创.pptx
第七章 学案19妙拟标题,一鸣惊人.docx
第七章 学案19妙拟标题,一鸣惊人.pptx
第七章 学案20掀开议论说理第二个层次:联今,远征,质疑.docx
第七章 学案20掀开议论说理第二个层次:联今,远征,质疑.pptx
第七章 学案21转换视角,别开生面.docx
第七章 学案21转换视角,别开生面.pptx

  学案18 对“二元”(或“多元”)关系辩证思考,
  寻求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与创新点
  学案略语 一看材料作文题,考生总是犹豫不已:我到底该怎样从“材料”中打开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呢?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降低身段,更加贴近考生实际,使考生审题零距离,这种做法尽管使考生几乎没有了审题之忧,但随即又产生了新问题:我审题立意的创新点又在哪里呢?动笔之前审题立意难的问题困扰着不少考生。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困局呢?该学案会对你有所帮助。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佳作:(2015·广东高考优秀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
  ……
  学案19 妙拟标题,一鸣惊人
  学案略语 在新材料作文命题“一统天下”之际,考生在考场上总有这样的写作习惯:写好正文后匆忙起个标题。这里,拟题的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仓促拟题,也只能是个大众化的题目,根本起不到“抢眼”“亮眼”的效果。“题好一半文”“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这些格言俗语固然说明了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考生上述习惯暴露出未把拟题当成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问题,甚至说在深层意识里根本没有把标题当回事。因此,该学案试图唤醒你拟题是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意识,与你一道探讨妙拟标题之法,以期让你的文章标题“抢眼”“亮眼”。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一、2015年高考作文佳题赏析
  1.数风采人物,还看大李(全国卷Ⅱ,辽宁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化用了毛泽东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巧妙点出了材料关键词“风采”,“风采”与“风流”一字之差,可以看出该考生化用之准。更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在材料“大李”“老王”“小刘”三人中,更看好“大李”。
  2.追逐又怎样,千里又何妨?(全国卷Ⅱ,云南一考生)
  赏析:文章标题吸引眼球,“追求又怎样,千里又何妨”,似乎有一种玩世不恭的矛盾在其中,但连续反问,似乎在矛盾中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挑战意味。含意丰富,手法巧妙,难得一佳题。
  3.仙人掌般的心(上海卷,上海一考生)
  赏析:新颖别致,仙人掌有着看似坚硬的外表,又有着柔嫩多汁的温柔的内心。这个题目用了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已经暗含材料中的“坚硬”与“柔软”这两大关键词。
  4.花若盛开,阳光自在(安徽卷,安徽一考生)
  赏析:富有诗意,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用比喻意暗扣“成功需靠自身努力,也需借助外界条件”的主旨;“开”与“在”又押韵。整体来看,新颖、灵动,有深意,有诗意。
  5.近林问烟尘,赏十里桃花(广东卷,广东一考生)
  赏析:该标题用诗意的笔触表达了亲近自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