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考语文(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课件+配套文档: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热点题源.doc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热点题源.ppt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把握小说的形象.doc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把握小说的形象.ppt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三探 究.doc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三探 究.ppt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一分析小说的结尾.docx
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一分析小说的结尾.pptx
热点题源
§1 汪曾祺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其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作品《捡烂纸的老头》《才子赵树理》《侯银匠》等先后入选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
汪曾祺的小说特色:
①在塑造人物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儿虚假。他追求生活的真实,绝不把人写成神,抑扬褒贬几乎毫无泄露和表现。
②在文章结构方面,汪曾祺的小说转折自然,不求严谨,接近散文,贴近生活状态。人物出场,不作烘托铺垫;人物转换,也不作交代暗示。可谓是闲笔不闲,形散而神不散。
热点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冬心
汪曾祺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苏伐罗①吉苏伐罗,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是昨天日落酉时回扬州的。刚一进门,洗了脸,给他装裱字画、收拾图书的陈聋子就告诉他:袁子才②把十张灯退回来了。是托李馥馨茶叶庄的船带回来的。附有一封信。另外还有十套《随园诗话》。金冬心当时哼了一声。
去年秋后,冬心先生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书画。过了正月初六,叫陈
……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
把握小说的形象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主要人物形象 ①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2015·全国卷Ⅰ)第11(3)题,(2015·安徽卷)第12题。
②××××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心理(情感)? 【例】(2015·全国卷Ⅱ)第11(3)题。
③×××在做××××事时有怎样的内心活动? 【例】(2015·全国卷Ⅰ)第11(4)题,(2015·安徽卷)第13(1)题。
次要人物作用 ①小说多次写到“×××(物象)”,有什么意图(好处)?请简要分析。 【例】(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2)题。
②小说中×××(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例】(2015·全国卷Ⅱ)第11(2)题。
③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或人物刻画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2014·湖北卷)第17题。
审题要点 主要人物形象 ①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分析。
②是概括还是分析。
③是性格还是形象。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次要人物作用 ①审清问的角度。从而决定单角度还是多角度思考。
②审清描写物象和次要人物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次要人物的文字,一般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把这些文字都找出来。
答案要素 主要人物形象 ①整体把握
a.概括类: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b.分析类: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②局部分析: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联系上下文情节(可略)+概括人物性格或心理。
次要人物作用 ①次要人物类: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
②物象类: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
题点训练三 探 究
探究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请就作品××××安排,谈谈你的看法。 【例】(2015·安徽卷)第14题,(2014·湖北卷)第19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4)题。
②你从小说×××(人物形象)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2015·浙江卷)第15题,(2014·重庆卷)第18题,(2014·辽宁卷)第11(4)题。
③请探究××××句子(标题)的意蕴。 【例】(2014·江苏卷)第15题。
审题要点 ①审出探究点,即要探究的是什么。
②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题干第一句就是提示性语言,可以就这种短小段落对情节、叙事等作用来探究。
答案要素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阐述理由
②观点+依据(或依据+观点)
注:①探究要多角度、多层面展开,哪怕只有一个观点,也要在“阐述理由”上多角度展示。
②小说探究角度多是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手法几个层面内展开;即便是一个角度(如人物角度),也可再细化更小角度。
真题例示
(2014·新课标全国Ⅱ,11)《鞋》原文见本书P65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