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2570字。

  桂林十八中15——16学年度1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试题
  语    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试卷共4页,答题卡共4页。
  第I卷(阅读题共71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C.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D.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3、下列对“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 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