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l.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br>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br>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br>
 教学重点<br>
 目标1 目标2<br>
 教学难点:<br>
 目标2<br>
 教学时间二课时<br>
 课前预习:生字词<br>
 教学过程<br>
 一、 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br>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br>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br>
 三、正课<br>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br>
 读均可)<br>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br>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br>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br>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br>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br>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br>
 分成4层。<br>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br>
 给人的联想。<br>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br>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br>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br>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br>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br>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br>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br>
 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br>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br>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br>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br>
 壮阔、豪放、火烈。<br>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目标2)<br>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br>
 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br>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br>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br>